单位概况
首页 > 单位概况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是公益一类财政全供事业单位,始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60人,退休职工64人。在职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56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16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3人,硕士学位人员2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管优秀专家1人,中原领军人才1人。院设总工程师岗位1名(正科级),内设机构12个,其中行管科室4个(办公室、人事科、科研与成果转化科、基地管理办公室),业务科室8个(林业研究室、经济林研究室、林业生态建设研究中心、森林保护地研究室、生态环境研究室、林业花卉研究中心、林产品质量检测与资源利用研究中心、林业科技信息中心)。主要职能是开展林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承担全省林业生态建设技术支撑工作,面向社会提供林业生态效益评估等公益服务。着重解决林业生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的技术问题,重点工作包括农用林业、林木育种、经济林、林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林下经济和木本粮油、森林碳汇研究、生态系统监测评价、食用林产品和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检测以及技术推广和科普宣传等方面。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科技先进集体”、“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省科普先进集体”、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先进单位”、“河南省优秀博士后工作站”、“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二、科研业务情况

(一)主要科技创新平台

目前林科院构建了以“一室一站一库一园两基地四站点四中心五联盟”为主的科研创新平台。“一室”为河南省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选育重点实验室;“一站”为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库”为河南省黄河流域乡土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港区基地);“一园”为中原名花科技园(绿博园基地);“两基地”分别为河南林木良种保存与培育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光山南树北移试验站)、河南省优质花木种质资源保存与培育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四站点”为河南郑州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河南黄淮海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河南原阳黄河故道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和桐柏淮河源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四中心”分别为生态林业、核桃栽培、木本油料栽培、林用无人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联盟”分别为皂荚产业、蜡梅产业、构树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和河南省绿化苗木产业技术、核桃产业技术2个省级创新战略联盟。

(二)主要业务工作

1.农用林业。主要从事不同农林复合系统结构、功能与优化模式,以及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技术研究,对农田林网、复合间作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平原绿化和农用林业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上一直居全国先进水平。

2.林木育种。立足黄淮海地区,以速生、优质、抗性为主要目标,先后培育出了“豫桐”系列泡桐、“白榆”系列榆树、“豫刺”系列刺槐、“豫楸1号”楸树、中华红叶杨等一批林木优良品种(无性系),其中在白榆、刺槐、楸树等树种良种选育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

3.经济林培育。以核桃、大枣、柿子、板栗等干坚果经济林优良品种选育和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为主,先后选育出“豫丰”核桃、“豫罗红”板栗、“树梢红”柿子、“豫油茶1号”等系列油茶、“豫皂1号”等系列皂荚等一批优良经济林新品种,取得了一批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4.林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开展榉树、朴树、皂荚、青檀、毛梾、鹅耳枥、糯米椴、丝棉木等多个树种的资源收集保存和迁地保护工作。开展油茶、接骨木、蜡梅、紫薇、皂荚、玉兰等良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先后选育出豫油茶、饲料构树、豫刺皂荚等品种,组装配套了一批居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

三、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四五”以来,我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省领军人才项目1项,其他省级项目124项;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8项,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审(认)定林木良种12项,获国家林木新品种保护权30项;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发明专利53项;制(修)订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23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1篇,出版专著13部。